春节将至,您开始发红包了吗?准备多少压岁钱合适?答好这道“题”,着实不易。
一些家庭聚会,发红包像展示实力,“里子”要是不厚,“面子”自会受挫。给钱时,还讲对等原则,你给得多,我也不能少,“两不亏欠”才显尊重。纵然囊中羞涩,仍要“慷慨解囊”,难怪很多网友将压岁红包称为“红包炸弹”。
还有人将压岁红包视为检验亲情、友情的一面镜子。在一些农村地区,姐姐给父母的孝敬红包,当面就被转手给了弟弟;一年到头在外务工,还没买到票先接到“索包”电话,吓得一些年轻人家都不敢回。
但在移动互联时代,即便人不回家,压岁红包也不能少。家族群、同学群、朋友群,大家争相红包接力,不抢是“不重感情”,抢了就得“再接再厉”。哪怕超出了承受范围,再“肉疼”也要按下发送键。
曾经,车马慢,压岁钱少,红包也小。几元到几十元,装的是心意,载的是祝福。为何现在红包大了、封皮美了、花样多了,带来的烦恼也增加了?
答案不难找到。人们彼此见面少了,平时难有机会深入交流,感情深浅就想用钱多钱少来表示。但难免有些人会生出攀比心态,在拼工作、比排场、晒汽车、秀对象之余,红包金额也越来越离谱。
“春节”申遗成功后,我们需要思考,在传承、发扬中国人重视亲情团圆、热爱传统文化的年俗活动中,压岁红包这一传统如何才能“不变味儿”?
值得欣慰的是,在一些年味浓郁、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红包金额反而约有定数;一些年轻人宣布,今年不参与“红包社交”,但会问亲友需要什么,用礼物替代红包,这样不仅热闹不减,而且情味更浓;一些年轻父母也创新形式,让压岁钱不再是唯一主角,探索“压岁书”“压岁游”等新方式,用行动培养孩子理财意识、感恩之心,重视亲情之珍贵。
别给压岁钱“加压”,让亲情少“负重”,不应是句空话。红包往来,本质是幸福传递的纽带,更值得包入的是真诚与快乐。让传统文化在更纯粹的氛围中代代相传,就从压岁红包化繁为简,多些必要的“松弛感”开始。(本报评论员张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