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第三季度“普惠金融-小微指数”发布,普惠金融的各项指数在第三季度都较上一季度显著提高。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把普惠金融列入必须做好的五篇金融大文章。与此同时,我国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致力于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普惠金融的可得指数在第三季度飙升至196.23点,较上一季度提高了3.58个百分点。一方面,这反映了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以及我国金融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可得性的提高显示出我国金融行业服务社会公平性的提升,也体现了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和成熟度。在区域维度,为建设既“普”又“惠”的首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近年来北京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分别牵头编制了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政策举措。从指数结果上看,北京地区普惠金融指数在供给和效率两方面发展分别同比增长7.84%和1.28%,在地区中也呈现出了领先趋势。在行业维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普惠金融的效率指数同比增长1.08%,供给指数同比增长2.90%,在各行业中增速最快。普惠金融的高效供给为这些产业更快地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当前,我国紧紧依靠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强调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小微企业是创新的发源地,普惠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增强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可获得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总体而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下,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成长中,普惠金融理应担当,大有可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继续用好普惠金融工具,强化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一是深化科技赋能,优化普惠金融服务。科技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工具、手段和新模式,推动普惠金融向更深层次发展。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如智慧授信、自动化信贷审批等。应用区块链技术提高交易透明度和数据可信度,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推动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特别是偏远地区,实现无缝衔接的支付便捷性。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普惠金融的目标群体通常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或抵押物,存在违约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在普惠金融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为了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风险管理机制,笔者建议,应当推进小微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开发创新型风控工具,比如推出“农业保险+信贷”“保险+期货+信贷”等模式,有效分散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导致的风险。三是强化政策扶持与市场创新的双重驱动。政策扶持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而市场创新则激发了活力与效率。两者互补,共同推动普惠金融在小微企业、“三农”领域等环节的发展。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共同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更优惠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双赢。(幸小云,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