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生献高炉-新华网
2024 04/28 11:46:26
来源:首钢

我把人生献高炉

字体:

  我在首钢干了一辈子,35年太快了,说老就老了,是首钢培养了我,非常感激首钢。我研究了一辈子高炉,喜欢钻研这行,一定不辱使命,在专业技术层面把力量组织起来,给接续奋斗的首钢青年“扶好梯子”。

  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我希望用这几年再为首钢作出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上,把创新做在技术实践中,真正使一些成果落地结果,助推首钢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再进一步。

  “我这一辈子,就围着高炉转了。”

  张卫东大学毕业来到首钢,长期在钢铁生产一线从事钢铁冶金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开发工作,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首钢京唐钢铁流程的产线建设、施工与技术攻关,为我国第一座5500立方米级超大型高炉稳定运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山到海,再从海到山,张卫东从毛头小伙到技术专家,在首钢工作35年只干一件事——高炉。张卫东为高炉服务了一辈子,主持并具体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钢铁工艺理论实践与技术创新方面贡献突出,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冶金科学技术奖12项,首钢科学技术奖多项;获授权专利38项;发表论文26篇,并受邀在国际和国内重要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完成“550m2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超大型高炉高效低耗技术集成”“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矿的开发及其在京唐超大型高炉中的应用”等项目的研发工作,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年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

  走出半生,归来仍少年。“当初我来首钢时怀揣梦想,如今做出了一点成绩,是首钢培养了我,我希望以我所学,为首钢发展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立 钢铁报国志向

  1988年,21岁的张卫东大学毕业,来到首钢进入炼铁厂,跟随师傅王建民开启了炼铁之路。他说:“刚来首钢的这8年,赶上好时候了!”

  初出茅庐的他雄心壮志,来到2号高炉当副工长,一年的师徒传帮带,使他专业技能突飞猛进,仅一年时间便出师担任2号高炉工长。师傅们忘我工作的精神使张卫东立下钢铁报国、干一番事业的志向。“那时候我们师傅都是63、64年的大学生和七几年的中专生,跟他们学习了很多知识。那时候厂长都戴着手套、拿着钎子往上冲。老师傅在前头冲锋,我们就跟着学,大家都很玩命。当时有句玩笑话,回家累得抱枕头就睡,油瓶倒了都不想扶。”

  1991年到1995年,首钢五个高炉大修,正是这个时候,张卫东把所有高炉都“看”了一遍。

  “1993年6月2日晚上10点10分新三高炉开炉,1994年8月9日晚上6点新一高炉开炉……”张卫东如数家珍。“这几个炉子我太熟悉了,一波接一波地轮修,不是干过工长就是干过炉长或冶工,对生产设备和操作都比较了解,赶上首钢发展的好时机了。”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高炉也随着时代更新,张卫东的专业技术经验也越来越丰富。“1994年年产钢823.7万吨,那时候是单一钢铁生产基地的全国第一,那些年首钢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我自身而言也是积累经验的重要时期。”

  1992年春节,张卫东成了家,而对于家庭来说,这个技术专家却“不称职”。加班、出差成为家常便饭,陪伴家人的时间确实很少。“对家人我很惭愧,他们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再看看老师傅们那么拼命工作,我有什么理由干不好。”1996年开始担任炼铁厂厂长助理、首钢技术处副处长、炼铁厂副厂长,又经过了八年的历练,逐步成长为炼铁专业的骨干人才。

  那时候,张卫东盯着高炉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一番名堂。

  竖 驾驭大炉丰碑

  2005年2月,首钢整体搬迁调整。京唐钢铁项目的围海造地工程正式拉开帷幕,首钢派遣精兵强将,奔赴渤海湾。京唐公司按照总公司制定的设计、建设、生产一体化进行,从设计、设备招标、建设、土建、安装,到调试、投产、稳产,一条龙负责制。

  正是这一年,张卫东正式调任首钢京唐公司。他说:“在京唐的这8年,赶上好时候了!”

  政治任务重大如何完成?从2000立级高炉跨越到当时的顶级工业装备5000立级高炉,没有经验怎么办?作为炼铁筹备组副组长的张卫东立即组织人员了解大高炉的运行情况,到处搜集资料,与先进企业交流。“当时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炉,而且是一下建设两座,挑战很大,心里没底。学习了日本、韩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的建设经验,然后在设计院东配楼闭关开始搞设计。”

  “当时是没日没夜地干,最后成了!”张卫东精心筹备高炉开炉,大胆采用低渣比配料、硬杂木填充炉缸等创新性技术,最终1号高炉于2009年5月21日、2号高炉于2010年6月26日顺利开炉投产。这些先进技术成功应用于首钢京唐两座5500立方米超大型高炉。1号高炉运行六个月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并达到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先进技术在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的成功应用具有示范效应,带动了国内炼铁技术快速发展与进步。

  “2009年5月21日9点,1号高炉开炉,就等着出铁了。为了这最后一哆嗦,我们等了一天一夜,大家都困,但全部心血都在这大家伙身上,谁也不舍得睡觉。”22日,1号高炉通过2号出铁口顺利出铁,标志着首钢炼铁人驾驭大型高炉之路正式开始。

  京唐炼铁作业部与首钢工程合作负责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的联合设计,与首钢建设合作负责设备安装与调试,促成了10大类68项先进技术在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的优化集成。高风温BSK顶燃式热风炉技术使首钢京唐1号高炉在烧单一高炉煤气的情况下,成为国际上首座实现风温达到1300℃的高炉,该技术不仅有利于高炉降低焦比和燃料比,也大幅度降低了炼铁工序能耗和吨铁CO2排放量,对于实现高炉炼铁节能减排和低碳生产具有很大意义。在超大型高炉上首次应用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煤气全干法除尘工艺,技术成熟可靠,不仅具有除尘效率高、运行费用低、省水省电、节能环保等优点,还有利于提高TRT发电量和高炉热风温度。采用烧结矿分级入炉技术,一方面减小了烧结矿粒度偏析,改善了高炉料柱透气性;另一方面也使高炉调整极为灵活。采用浓相喷煤技术,保证固气比不小于40kg/kg,管道流速低,消耗气量少,对输送管道的磨损很小,技术理念优于稀相输送。

  2004年至2012年,张卫东扎根“海边”,看着海变地、地变炉、炉产铁,首钢京唐的填海筑梦,也是张卫东的八年圆梦。从填海时期的炼铁筹备组副组长到投产之后的炼铁部副部长,再到高炉点火后的炼铁部部长。张卫东说:“我很幸运,干这行也爱这行,我的成长是伴随着首钢的发展同步前行的,非常欣慰能为首钢炼铁人驾驭大型高炉贡献一份力。”

  从渤海湾回到石景山,临走前一晚,张卫东站在这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不舍地看看高炉、看看大海。“我当时就想,刚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海水,海鸥在天上飞,没个人影。现在高炉运行顺稳,如此漂亮的厂房,回想这8年寒暑,仿佛是浓缩的生命,没时间干别的,偶尔下盘棋都好像过年似的,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这一辈子的头件大事就是把这两座高炉建起来了。”

 谱 首钢时代印记

  回到石景山,张卫东马不停蹄地来到技术研究院,带着“走出半生”的问题潜心研究,这一扎又是8年。

  近年来,首钢技术创新的步伐逐年加快,愈加稳健。技术研究院是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造梦厂、发动机。张卫东说:“搞科研的这8年,赶上好时候了!”

  “要发展,一定是要遇到问题的,没有问题那就是停滞不前。我喜欢研究高炉,来到技术研究院的第一件事就是球团。”

  “我们有自己的秘鲁矿基地,用好秘鲁矿是必须的,用好秘鲁矿,首钢就可以在钢铁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张卫东基于对秘鲁矿近20年的使用和研究,提出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研究项目的构想,推动工业试验和生产的进行,并全面组织整个项目的立项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全面组织指导京唐镁钛低硅新型球团项目试验生产数据分析、效果评估工作及效果的分析、评价,对实验室试验与理论研究工作进行指导。最终,成功开发了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矿,为超大型高炉提供了TiO2护炉和熔剂MgO一体的新型球团矿。在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上成功应用了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矿,取消了护炉用外购钛矿,高炉指标得到改善。研究了SiO2、TiO2和MgO及热工制度对球团强度和还原膨胀率的影响,为球团提铁降硅,提高高炉使用量创造了条件。研究了不同含钛矿粉及含镁添加剂,在球团中成功应用了低成本含钛矿粉资源,为高炉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铁料和护炉料,实现年度经济效益13637万元。

  “世界上没有碱性球团是对的,我没法弄这个!”在面对制备有突破性的碱性球团时,找寻合适的钙料使张卫东心急如焚。

  “碳酸钙分解不行、氧化钙吸水稠黏不行、氢氧化钙属于浆类质地不合适……当时找这些都找迷糊了,就那么几样材料,来回试都不行,这个坎儿就过不去了,没法弄了。”

  一次在鲁家山垃圾焚烧厂调研时,细心的张卫东发现,垃圾处理现场没有一点味道,工作人员解释:这项技术是新技术,用了消石灰粉。“当时我灵感大开,终于找着东西了。消石灰粉是氢氧化钙,稳定又是粉料,本身具有胶凝材料特性,这太好了。回去做实验,一次成功。”张卫东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前行,一路过关斩将。以“碱性球团”为引,针对我国烧结生产能耗高、烟气和污染物排放大,相对污染较小的球团生产又以酸性球团为主,高炉入炉比例普遍较低问题,张卫东以《多目标优化的清洁低碳综合炼铁技术》为课题,形成了多项研究成果。

  该课题研究了碱性球团矿生产和高炉高比例球团矿应用,探索出生产低硅高碱度球团矿的适宜熔剂和碱度、低渣比条件下高炉合理的炉料结构和操作制度;攻克了低硅高碱度球团矿还原膨胀率高的难题;首次提出了用消石灰制备碱性球团矿的质量标准及制备方法。开发出了低硅高碱度优质球团矿,SiO2含量2.0%水平、碱度1.1以上、还原膨胀率18%以下,实现稳定化生产和应用。高炉高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在京唐超大型5500立方米高炉示范工程上实现了应用,球团比例达到55%,燃料比475kg/t、渣比215kg/t,吨铁工序能耗345.32kgce、气体污染物排放0.33kg。课题申请专利12项,发表论文10篇,发布国家标准1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人。其中,《大型高炉低碳冶炼用优质球团矿开发与应用》和《京唐低碳清洁高效炼铁工艺和技术集成》分别获得2020年和2021年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张卫东骄傲地说:“《关于用做碱性球团的消石灰粉标准》是首钢起草的。”

  如今,张卫东调任总工室任技术专家。自科研攻关以来,先后完成“超大型高炉高效低耗技术集成项目研究”“特大型超高风温热风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京唐公司550m2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研究”“特大型超高风温热风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煤气全干法脉冲布袋除尘技术研究”“首钢秘鲁铁矿资源在京唐合理利用研究”“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矿的开发及其在京唐超大型高炉中的应用”等项目。

  从熟悉高炉到建造高炉,再到改进高炉,张卫东一路攻关一路突破,他说:“我这辈子算是把高炉研究透了,一步一步让咱们这个钢厂更有竞争力,更有价值,我很欣慰。”

  “我在基层8年、中层8年,建高炉8年、科研8年,每个8年都赶上了首钢的好时候。我的个人发展与首钢共振同行,咱们首钢面对每个关键时间节点,都能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借势发力,作为首钢人,我很骄傲!”

  

【纠错】 【责任编辑:云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