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首善标准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新华网
2024 04/20 08:50:29
来源:北京市委教育工委

北京农学院: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首善标准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字体:

  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师生,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聚焦 “强国建设、北农何为”的时代课题,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北京农学院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总占地面积1100余亩,建有千亩农场、万亩林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都市型现代农林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北京市文明校园、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平安校园建设示范校、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重实践强创新 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

  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农林学府,北京农学院铸就了“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和“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建校68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骨干力量,在京华大地的农业农村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说,一是学校及时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适应首都农林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建设提质升级。近五年,增设生物育种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多个新专业,增设林学专业“古树保护方向”、农学专业“现代种业方向”、动物科学专业“伴侣动物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难题和培养新农科紧缺人才贡献北农力量。二是成立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心,要求所有学生都要上劳动课,实行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的全覆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推进创业实训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积极开拓校外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办学资源,通过联合培养、专项培养等方式,让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能深入“三农”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需要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人才的有效输出,助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北京农学院申报并获批“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和“都市农林特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着力构建“引育一体化”教师培育机制,建设具有优良师德师风、精湛学术水平的高水平应用型教师队伍,聚焦都市农林业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领域,开展产学研融合与科技创新,有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北京农学院现已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技术服务中心,‘北农人’这三个字也成为我们全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一个精神象征和集体代表。”段留生说。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扎实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北京农学院不断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现已形成以农为特色,农、工、管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共有园艺学、林学、作物学、兽医学、畜牧学、植物保护、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学10个一级学科,其中园艺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园艺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3个一级学科列入北京市博士点建设计划。

  “作为优势学科之一的园艺学,主要聚焦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服务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和‘菜篮子’工程。学校研究培育出的园艺新品种在世园会、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另一大优势学科兽医学,在畜禽疾病防控、中兽药开发、伴侣动物诊疗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与突出优势。北京宠物产业的诊疗从业人员中很多骨干力量都毕业于北京农学院。”段留生说,学校的动物医学专业每年都是高考招生和研究生报名的热门专业。

  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凝练出5个都市农林学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北京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向都市型现代农业。”段留生说,这5个交叉学科方向瞄准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真正把学校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地统一于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中。

  “一个学科做不了的事,几个学科交叉融合起来就有可能完成得很好。”2023年,学校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家团队,支持延庆发展香槟果产业和软枣猕猴桃产业。“学校将继续组建跨学科团队,系统集成服务京郊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力。”段留生表示。

  “北农服务”“北农样板”正在全国形成典范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2023年,北京市首家导盲犬培育基地正式落户北京农学院,这源于学校十余年来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多年来,学校师生一直立足专业优势,深度参与中国导盲犬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导盲犬机构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学校专家教授为推动制定和完善导盲犬相关政策做出贡献。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带领金毛工作犬,为智力障碍者、精神障碍者、老人、儿童等积极开展服务,积极普及导盲犬文化、为导盲犬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导盲犬培训基地建设已被列入北京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学校正扎实推进导盲犬培训基地建设,为增进民生福祉、助力首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农方案”。

  此外,学校聚焦农业中关村建设、种业之都建设,围绕重点区域规划布局,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农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优势和专业学科优势,打造全产业链、跨学科社会服务团队,服务区域覆盖北京所有涉农区。参与完成《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众多涉农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案例先后2次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连续3届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北农服务”“北农样板”正在全国形成典范。学校将继续组织北农师生深入乡村、服务产业,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学校党委书记赵锋表示:“学校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强农兴农时代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京华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努力在服务强国建设、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当标杆、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强国建设、北农何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

【纠错】 【责任编辑: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