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市场独具特色不可或缺 古旧书为京城添新书香-新华网
2024 01/04 14:40:05
来源:北京晚报

旧书市场独具特色不可或缺 古旧书为京城添新书香

字体:

  1月1日,以“点亮阅读,温暖寒冬”为主题的书香市集活动在王府井步行街启幕,吸引了不少书迷热情打卡。

  2023年12月23日,沉寂数年的报国寺书市回归。为期两天的古旧书展销,不仅汇聚上万种精品古旧书,还有古籍善本和珍本孤本展示,不少书迷冒着寒风而来。

  此前不久,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地安门雁翅楼,中国书店也举办了一场旧书市集。万余种旧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新老书友。

  在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常设的旧书专区,总有读者围着断版书、签名本等古旧书刊翻阅挑拣。

  北京的实体书店超过2000家,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独具特色的旧书市场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古老的装帧,稀缺的版本,珍贵的手稿,泛黄的纹理……烙印历史和时光的旧书,是北京这座老城令人着迷的文化魅力之一。

  海淀元旦旧书市集为书迷开启一场跨年书籍传递。记者 王海欣 摄

  2023年底,报国寺的古旧书展销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书友前来淘宝。记者 方非 摄

  琉璃厂

  举国之书尽归京市

  说起北京的旧书业,不能不提琉璃厂。它是北京乃至全国旧书业的地标,也是一两百年来无数读书人的文化背影。

  琉璃厂,为何以“旧”成名?

  清代,北京图书市场盛况空前,“九城之肆收九城之书,厂肆收九城之肆之书,更东达齐鲁、西至秦晋、南极江浙闽粤楚蜀,于是举国之书尽归京市”。北京成为书业中心,可谓水到渠成。

  当年北京书市主要集中在慈仁寺、隆福寺、琉璃厂等处。琉璃厂书肆街后来成为旧书业的翘楚,与其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浓厚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琉璃旧厂虎坊西,月斧修成五色泥”。琉璃厂自元代开设窑厂,是为皇家烧制琉璃瓦的所在地。后来,随着琉璃厂搬家,文人学士和各地会馆在附近集中,文房店、书店、古玩店等行当逐渐汇聚于此。乾隆三十八年开设“四库馆”,广征天下藏书编修《四库全书》,书贾们借机涌入京城设店开肆,大量优质古书汇聚京城,图书交易异常活跃,琉璃厂由此成为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

  琉璃厂繁盛的时候,有多大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清末到民国年间,琉璃厂一带书肆先后达二百余家,均以经营古旧图书为主。来薰阁、邃雅斋、通学斋、文奎堂、松筠阁等,因旧书品质精良,成为旧书业的金字招牌。民国以后,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局等新式书局也在琉璃厂开设门市,经营新版书籍和中文译本及外文书。新旧交融,古都文脉不断延长。

  到琉璃厂淘书、淘旧书,是一代代作家学者在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鲁迅日记中留下不少琉璃厂淘书的记录。据文史专家统计,自1912年至1926年,鲁迅先生居京的15年里,共到访琉璃厂480多次,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鲁迅先生写作《中国小说史略》等名著,离不开从琉璃厂淘来的珍贵资料。他称琉璃厂为“开架的图书馆”,实在是真实的感受。

  钱穆、刘半农、朱自清、沈从文,莫不是琉璃厂的常客。钱穆“前后五年购书逾五万册,当在二十万卷左右”,甚至能以廉价购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嘉庆刻本;胡适寻觅多年的《四松堂集》,也得自琉璃厂的松筠阁。

  文学巨匠和学术大师与琉璃厂结下的书缘,为琉璃厂的历史增添了闪光的一页;他们在京的访书足迹,就是一幅京城图书文化的地图。

  琉璃厂为文人墨客所钟爱,也是普通人淘书的首选宝地。买旧书,淘旧书,到旧书市场交流感受,成了京城读书爱好者坚守的文化传统,长久润泽了百姓的文化生活,活跃了京华乃至全国的文化市场。

  中国书店

  旧书国营第一家

  一代有一代之书籍,但旧书的价值历久弥新。有些旧书历经大浪淘沙,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些旧书流落民间书铺,成为官方文库的补充。它们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有广泛的阅读价值,或有独特的馆藏价值。传承古旧书,需要更精心的归纳,更集中的收购,更专业的保存。

  正是深知古旧书籍的巨大价值,从政府到民间,无不用热爱和行动,接力古旧书业的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1952年11月,全国第一家国营古旧书店成立,即位于琉璃厂东街的中国书店,从此改写了主要靠藏书家、大宅门、造纸厂、旧货商店等散沙式的古旧书籍收集方式。

  琉璃厂有了新气象。1953年,中国书店收购古书20余万部(册),全年业务量达40万元,占全市古旧书业经营业务的三分之一;1958年,中国书店又合并了北京市全部111家私营古旧书店,其中包括琉璃厂地区的邃雅斋、来薰阁、肄雅堂、松筠阁,隆福寺的文奎堂、修绠堂等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古旧书店。

  私营书店的老师傅们也纷纷来到中国书店,与专家学者一起,在古籍抢救、保护和文化传播中留下许多佳话。《红楼梦》早期抄本之一的“梦稿本”,就是中国书店1959年收购的;同年6月,中国书店在北京收购的宋刻本《楚辞集注》,经专家鉴定,是南宋嘉定年间的刊本,比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南宋端平刻本还要早十六年。

  中国书店,成为古旧书籍新的避风港,成为万千旧书虫新的精神家园,郑振铎、魏建功、侯仁之等著名学者成为中国书店的常客。

  风风雨雨七十年,中国书店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古旧书实体店。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公藏单位提供了数以万计的珍稀古籍资料,为各类图书馆和藏家修复了数以万计的古籍善本等珍贵资料,为国家抢救性的回购海外珍贵古籍数千部。

  潘街孔网

  旧书打开流通路

  “书店就像一个城市的眉毛,若少了这两道眉毛,再天生丽质的脸蛋也会显得美中不足。”这是一名古籍版本学家的名言。风云变幻,行业沉浮。以中国书店为代表的京城旧书业,始终孜孜矻矻为城市的文化五官描画不可或缺的那一道“眉毛”。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拍卖市场得到恢复。这种全新的交易方式,迅速席卷古旧书销售市场,扩充了原本以书店、书摊、书市为主的销售渠道。

  “古籍纷来拍卖场,琉璃厂甸继书香。”1993年9月,中国书店和北京拍卖市场联合举办“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据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创始人彭震尧回忆:“当时一共167件拍品,成交了36件,成交额也达到36万余元。看到这个成绩,我感觉看到了古旧书业的春天。”

  市场的明码标价让古旧书实现了商品价值,以更直观的方式让公众看到了其承载的文物和文化价值,是古旧书业复兴与发展路上的大胆尝试。

  一同受到改革春风吹动的,还有北京市民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作为中国最大的古玩和旧货市场,潘家园为交易古旧书刊开辟了专属区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古旧书拥趸前来淘金。直至今日,潘家园古旧书刊一条街仍是北京古旧书业重要的市场支撑平台,以浓厚的市井氛围和广泛的书籍涵盖面独树一帜。

  说起承袭古旧书业优良传统的京城门铺,少不了西四布衣连环画书店。这里专营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连环画册,当年风靡一时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闪闪的红星》等连环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进入21世纪,“网罗天下图书”的孔夫子旧书网应运而生,打破了古旧书交易的地域限制,拓展了爱书者的购书渠道,使得珍贵的书籍和文献得到更高效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如今拥有超过2000万注册用户的孔网通过网络平台和客户端,提供古旧书、古玩杂项等商品的交易,超1.5亿种在售商品中,不乏千年古籍文献、明清名人碑帖、信札。近年来,孔夫子旧书网还走进各大书市,并通过构建公益性质民间图书馆“杂书馆”向大众免费开放20万件古籍文献的相关著录信息。

  由“一画、一店、一市场、一线上平台”形成的旧书市场格局,使北京古旧书业形成了经营渠道丰富、流通体系完备,覆盖北京、辐射全国的交易体系。在此框架支撑下,旧书自由且体面地流动起来,扩充了书迷的知识与视野,也给共享经济出了一把力。

  书香京城

  旧书业如何上新

  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流行,旧书业还有多少拥趸?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书香京城,旧书业又该如何上新?

  冯骥才先生写道,发现一本不曾知道的特殊的书,像发现一片未知的新大陆;喜欢不同时代出版的书带着那些时代独有的风韵,惊叹于各式各样奇特的版本设计与制作的匠心。

  一名当代藏书家则以人喻旧书:“旧书都是从新书而来的。正如每一位老人都曾年轻过,每一本旧书也都曾年轻过……一本书,如果已经到了韶华褪尽、蔫头蔫脑,甚至创伤累累、肢残体缺的程度,还能引起人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它才可以被称为旧书。相比之下,旧书便比新书多了点什么。”

  梳理北京古旧书店的老故事,不难发现,一代代读书人以书本间泛黄的文字充盈历史和知识的库存,丰富视觉和精神的享受,化作思想和行为的自觉。这就是古旧书对一座城市文化素养的陶冶和历练,能给一代代人提供无可比拟的精神价值。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汇集了历朝历代珍贵的古旧书刊、金石碑帖、名人字画,古旧书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文化人多、读书人多、民间藏书多,则是当今旧书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天时地利人和,京城的古旧书业理应有信心重现琉璃厂当年“海内舟车辐辏”的盛况,这是读书人的期盼,也是京城旧书业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近年来,北京鼓励古旧书市场发展,繁荣旧书市场成为建设“书香京城”的重要抓手。各式各样的旧书市集和阅读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的目光。无论是地坛书市回归,还是旧书市集轮番登场,都预示了北京旧书业的升温趋势。将旧书经济当作新业态,合力发掘旧书的潜力和价值,让旧书的高质量流动开新花结新果,体现了城市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新型管理智慧。

  旧书价值不因时代而减损,京城旧书业正在翻开新的一页。古朴的书香墨韵,让北京更好地厚植文化基因,赓续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纠错】 【责任编辑:胡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