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附属建筑——翠扶楼的主体建筑被完整揭开面纱。而从今年9月起,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就走进这片遗址,深度参与了此次考古发掘工作——通过“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活动,高校将考古课堂搬进工地,让大学生在田野实践中学到鲜活的知识,领略考古魅力。
位于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遗址,一片铁丝网围住的考古工地内,首师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二学生全洛辰正蹲在一条道路遗迹旁,埋头工作。她先用手铲轻轻刮平鹅卵石上方的土层,再换竹签对石头间隙进行精细清理,最后拿刷子扫去浮土。“发掘翠扶楼门口的台基和散水时,这条曾经的小路被偶然发现。”全洛辰回忆,“最开始土都是湿的,要耐心等待其晾干后,再进行清理。”随着精细的逐层发掘,道路上铺的鹅卵石和残存的方砖一点点显露出来。
沿着道路遗迹向东走,翠扶楼东侧建筑基础结构逐步展现出来——与设计图所绘一致,翠扶楼东、西两侧建筑由走廊连接,东侧为三间房屋附带一间小屋。
北京联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二学生杨秀泽全程参与了东侧房屋的发掘工作。“很多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在考古现场布探方,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中可能连正南正北都找不好。”杨秀泽说,布探方就是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后来现场的考古老师教我用地质罗盘仪定位,这才确定了探方南北的精确位置。”
眼下,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推进,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主体建筑“田字房”基址和皇家稻田遗址已被完整发掘。“根据史料记载,澹泊宁静周边曾种植大片皇家稻田,清代皇帝每年会在这里举行亲耕仪式。我们推测,翠扶楼可能就是当时皇帝喝茶、歇脚的一处楼阁。”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介绍,今年500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已基本完成,发掘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
而开在发掘现场的一堂堂沉浸式的考古课,让大学生收获良多。杨秀泽说,自己正在撰写实习报告,未来希望走进更多考古工地和博物馆,参与更多考古实践。
“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古都行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邀请高校学生参与现场考古,在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发挥青春力量,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记者 何蕊)
(原标题:大学生走进圆明园翠扶楼遗址 把考古课堂搬进发掘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