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杯”平谷区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征集公告-新华网
2023 10/09 11:22:21
来源:平谷区委宣传部

“北京农商银行杯”平谷区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征集公告

字体: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响北京乡村文化艺术嘉年华品牌,积极推动创意要素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聚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支撑高大尚平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开展平谷区非遗创新设计大赛。

  大赛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土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非遗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年轻人对于传播非遗文化的参与度偏低等。为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青年了解非遗项目,活化运用非遗文化,特招募一批设计团队,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文创设计,用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

  二、大赛主题

  桃醉平谷

  三、征集方向

  为在创新时代中焕发出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人群中掀起一股时尚新力量,通过建立非遗文化联帮结对机制,增强非遗传承活力。招募一批设计团队,结合平谷区20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进行文创设计,设计师联动非遗传承人按照设计成果进行制作非遗作品,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联名参赛。

  四、参赛条件

  1.产品设计:具备文创产品设计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均可参与;

  2.产品制作:平谷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

  五、奖项设置

  评选出优秀非遗作品,分别授予非遗传承人及设计师,“平谷非遗匠人、平谷非遗优秀设计奖”称号,并给予获奖作品10000元奖励(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各5000元税前)。此次获奖的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主办方还将提供桃文创赋能研发中心为期一年的入驻权。相关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可在此进行创新设计及产品开发。

  六、赛程赛制

  1.设计师及非遗传承人报名:即日起发布征集公告,各参赛者通过关注“高大尚平谷”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大赛活动专题页,填写报名表及参赛承诺书。设计师如出现设计同一非遗项目较多时,按报名先后顺序,对拟参与设计非遗项目进行调整。报名截止日期:2023年10月25日;

  2.联帮结对:组织召开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对接会,建立联帮结对机制(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创新设计:设计师根据非遗传承项目进行设计,设计稿统一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注明比例和尺寸、以及创意理念、内涵意义文字说明(300字以内)。每件作品需提交不少于2-3张作品的电子文档,要能体现作品的整体、局部、不同视角、尺寸等效果。电子文档要求:A4或A3幅面,格式为JPEG。电子资料于2023年11月10日前打包压缩发至指定邮箱;

  4.产品制作:设计师及非遗传承人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非遗产品,每件非遗产品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元研发费(需提供发票等支出证明),并于2023年11月30日前将非遗产品提交至主办方;

  5.产品评审:邀请非遗、文创领域专家对参赛产品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获奖项目。

  七、评审标准

  1.文化性:文化内涵丰富,主旋律健康向上,符合和平发展原则,突出平谷非遗文化元素。

  2.创新性:设计应为原创作品,结合大赛主题特色进行创新,具备新颖的构思和概念,设计创意新颖、独特,技艺或品种独创。时尚性强,易被大众接受。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3.实用性:设计合理、美观、安全。有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应用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实用的功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4.市场性:设计要充分考虑符合市场销售规律和可转化性,具备良好的以游客为代表的吸引力和营销特质,市场定位准确,并且符合新时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八、作品要求

  1.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均可参选;

  2.作品应为未公开发表过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作品本身存在抄袭、借用等侵权行为,作者本人承担法律责任并取消参选资格;

  3.参赛主体必须对其参赛作品拥有合法的知识产权或使用权(授权),因参赛作品引发的法律及其他相关问题或纠纷,概由参赛项目主体承担;

  4.参赛主体应对参赛作品的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核实,取消参赛资格;

  5.参赛作品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九、报名方式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10月25日截止;

  报名邮箱:wenchuang2023pg@163.com;

  咨询电话:010—69962511。

  报名详细方式请关注“高大尚平谷”微信公众号。

  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归主办单位所有。

  于指尖传承千年技艺,于方寸之间绽放非遗之美。期待大家带来有特色、有创新、有亮点的非遗文创作品!

2023年平谷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

  1.驴皮影雕刻技艺

  平谷“驴皮影雕刻技艺”是伴随冀东皮影戏传入平谷域内,在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中传承、发展而成今日样貌。

  传统“皮影人”制作,以驴皮为主要原料,进行设计、镂刻、染色等流程的技艺。如今,“皮影人”制品也由最初作为皮影戏的演具,发展为同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平谷区从事驴皮影雕刻的老艺人主要有2人,一是兴谷街道中罗庄村贾和顺;另一位是金海湖镇胡庄村的胡长友。

  贾和顺,系贾吉成之子,自幼随父学习刻影人,后拜蓟县皮影艺人张君学艺。张氏父子俱精通画工,其以刻一尺二、一尺三影人见长。贾和顺皮影雕刻作品以麒麟、马兽等雕刻得更是栩栩如生,曾为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供影人外销。

  胡长友,12岁开始随父亲胡自恭学刻驴皮影,15岁出徒,他的皮影雕刻艺术雕刻精美,线条风格豪放中含内敛,细微处显粗犷。代表作品有《五峰会》《白蛇传》。

  2.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线条和空间作为表现形式的独特艺术。书法艺术在平谷域内源远流长,最早为出土于刘家河村商代青铜器刻有“龟”字的甲骨铭文,此后各朝代均有文物、刻石、书籍陆续发掘,其中尤以丫髻山碑刻为最。

  书法在平谷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2012年平谷区荣获“中国书法之乡”称号,截止2021年底,全区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5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130人,区级书协会员381人。

  3.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等。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蜂蜜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再分成几个小面团,分别揉进不同的颜色,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孙怀义,平谷区平谷镇太平街村人,早年自学面塑,后拜山东菏泽著名面塑艺人时维玉为师。经40余年探索,自成一家,孙怀义面塑取材现代生活,古为今用。他的面塑作品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可塑性强、形式多样、小巧玲珑,易于保存等特点。代表作品有《平谷大桃》《平谷十二果》等。

  4.平谷民间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来源于生活,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和变形夸张手法,体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不同,我国民间剪纸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均有其独到的地方特色。平谷剪纸继承了北方剪纸的特点,呈现质朴、纯真、内涵丰富等特征。

  李明霞,平谷区大华山镇小峪子村人,她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继承其太姥姥薛胡氏-姥姥赵淑荣-母亲薛连英剪纸艺术精妙。作品强调线条形态美;构图造型图案化;形象简洁夸张中富于节奏感。主要根据人物、花鸟鱼虫、吉祥观念和民俗为创作题材,乡土气息浓郁。

  代表作品《平谷十六景》《邻里互助图》等。

  5.红石坎村刺绣

  红石坎村刺绣,是平谷区金海湖镇红石坎村张晓英家族传承的刺绣艺术。

  清朝末年,张晓英的太姥姥贺王氏,因心灵手巧而远近闻名,每到农闲,她都会带领十数位家庭妇女一起刺绣,大家互相学习借鉴,研究针法,并不断推陈出新,形成其刺绣艺术风格雏形。贺王氏之后,又经胡贺氏-胡玉芝-张晓英四代传承至今。

  张晓英的刺绣艺术来自于民间,多以生活为题材,受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图案简练朴拙、色彩丰富明快,刺绣工艺精湛细腻,富有生命的张力。

  代表作品《松鹤延年》《龙凤呈祥》。

  6.烙画葫芦

  烙画葫芦,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寓意福禄平安,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创作者依据天然葫芦外形,在其表面巧妙构思,用烙笔烙绘出或深或浅的各种褐色图案,表现出自然、古朴、典雅又独具特色的书画艺术效果。

  平谷区滨河街道居民耿化清的烙画葫芦艺术,受其祖辈和父辈影响,传承至今,他的绘画功底深厚,“烙笔”火候得当,色调层次丰富、细腻著称,耿化清的烙画葫芦创作题材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代表作品有《福禄寿三星》《天女散花》。

  7.发绣

  发绣,古代又称墨绣,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

  发绣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云:“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发绣最初是善男信女为表达对佛祖的虔诚而产生并发展,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

  平谷发绣艺术以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陈芝霞为代表,其传承关系:第一代为陈芝霞的祖母陈贾氏;第二代为其母亲任淑兰,她在母亲指导下,经20余年艰苦练习,掌握并创新多种发绣技法,具有鲜明个人风格。

  陈芝霞善于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腻柔滑特性,用切针、缠针、滚针等不同针法,绣制出具有多层次感的作品,且具有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的特点。代表作品《簪花仕女图》《秀发催生桃花开》。

  8.南独乐河剪纸

  剪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远古时代人类就创造了各种材料上的镂刻透刻的艺术语言。

  南独乐河村村民于福青,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剪纸,其剪纸艺术最早源起于他的太姥姥王谭氏(生卒年不详)后传其姥姥王彩霞(1911年—1997年)再传母亲倪淑敏(1944年),四代传承至今。

  于福青,承袭剪纸家学传统,重视剪、刻结合等技法,其作品具有巧妙构思,逸趣横生、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等特点。

  2009年,于福青成立北京于氏剪纸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代表作品有《老北京风俗图》《八仙过海》等。

  9.贾家刻纸

  贾家刻纸,是王辛庄镇太后村贾左义的刻纸艺术,她吸取家传手艺“皮影雕刻”艺术特点和形式,由刻纸质皮影衍化发展而成。

  贾家刻纸第一代贾长友喜爱剪纸,春节时习惯剪窗花,除家用外馈赠亲朋好友;第二代贾吉成,喜欢剪纸、剪窗花、挂帘儿等,后拜蓟县剪纸艺人抗宝申为师;第三代贾和顺,12岁接触剪纸,常和父亲常赶集上庙,出售剪纸作品,又拜蓟县山下村老艺人张君为师。他继承发展纸质皮影,除烟熏取样外,自己创作图案,制作“影戏人”;第四代贾左义,自小受父影响,继承家传剪纸。

  贾家刻纸来源于生活,历经四代一脉传承至今,其作品呈现质朴、纯真面貌;题材多以动物、植物、人物为主;多种技法并用,具有韵律、意趣生动等特点。代表作品《蝶恋花》《年年有余》《福》《寿》等。

  10.牙木雕技艺

  牙木雕技艺,是夏各庄镇安固村村民张贺利用雕刻技艺在不同材质上进行创作的艺术。

  张贺,1987年出生于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村的一户木匠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痴迷于雕刻,200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在象牙雕刻厂学习。

  2010年拜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柴慈继先生为师,并为其关门弟子。他的雕刻艺术精准、细腻,素以精、雅、静、美而著称,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代表作品《梁红玉》于2015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山花奖。

  11.葫芦烫画

  葫芦在人类数千年发展历史中,葫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张贺颖,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师承平谷知名葫芦烫画民间艺人闫仲奎一脉,在传承师父手艺基础上,从线、面多层次进行挖掘,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突出立体感,让葫芦烫画栩栩如生。其作品多为真人图像、名人画作、现实图像等内容。

  葫芦烫画过程有起稿、低温烙烫、复烫等九道工序,一幅创作完好的葫芦烫画作品,集“情、趣、雅”一体,赋予葫芦鲜活的艺术性,从而使葫芦烫画艺术品具备收藏价值。

  12.剪纸(王培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剪纸艺术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据考古遗存发现,剪纸在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

  王培兰,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独乐河村人,其家族的剪纸艺术传承至今已逾百年,1973年考入平谷师范学校,后调入平谷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全区幼教工作,为了提高青少年形象思维和手脑结合能力,把剪纸和当代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她自创的“无稿剪纸”法,顺乎自然、质朴清新、拙中见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

  2018年,在全国妇联举办的儿童剪纸大赛中,王培兰带领的儿童团队荣获多项大奖。目前,有3处固定工作室,学员共计约400名左右。

  13.剪纸(赵淑娟)

  平谷区刘家店镇东山下村位于平谷城区西北部,距离我国著名道教圣地“丫髻山”不足2公里。受道教文化影响,不同习俗,婚丧嫁娶,过年过节都用剪纸。

  赵淑娟,平谷区刘家店镇东山下村人,平谷区刘家店中心小学教师,在学校多年兼任学校剪纸小组辅导教师。她的剪纸艺术自其高祖父赵广顺、高祖母信氏历经六代一脉传承至今,其产生与发展与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剪纸作品图案精美、设计精心、刀工精细,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生命力,洋溢着活力。其剪纸作品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2018年成立“春如月工作室”,2022年3月成功注册春如月剪纸商标。

  14.荆条工具编制技艺

  荆条工具编制技艺是人们利用荆条浸泡或遇热变软、可弯曲的特性编制成筐、篓等农村生产工具的技艺。

  平谷荆条编制技艺,据传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制作包括采集、浸泡、晾晒至编制完成等程序。

  平谷区平谷镇西鹿角村是以荆条编制工艺为主要经济的村庄,其荆条工具编制技艺历经数百年传承发展,曾一度作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故有民间俗语“东鹿角笊篱,西鹿角筐”一说。

  荆条工具虽是简单实用的农村手工艺品,也是民众实践的产物,智慧的结晶。

  15.金属錾刻技艺

  金属錾刻技艺,是用錾子把装饰图案刻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表面,并利用金属的延展性通过敲打使金属表面呈现凹陷和凸起,使其呈现浮雕状图案的一种工艺。包括制图、下料成型、錾刻、打磨、抛光等十几道程序。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首饰楼学徒张德顺回平谷大兴庄镇韩屯村老家创办了“隆庆堂”首饰加工作坊,制作发钗、冠簪、手镯、戒指等首饰,此后,其声名远播。第二代张盈从小随父亲学习了錾刻技艺并开拓了滦平、兴隆、承德、围场一带市场;第三代张瑞庭使这项技艺日臻完善;第四代张珍在密云、兴隆、天津等地开设分店;第五代张子华,适逢特殊历史时期,“隆庆堂”关闭,直至七十年代末,他才重操旧业。

  如今,第六代传人张东明的作品已远销海内外,代表作品有《九龙宝剑》《双龙螭虎香薰炉》。

  16.灯彩制作技艺

  平谷“灯彩制作技艺”,起源于民间的手工艺品,又与我国民间元宵节赏灯习俗密切相连。

  在平谷,旧习元宵之夜,做花灯、唱灯棚、赏灯戏等民俗活动古已有之。制作花灯的民间艺人亦绵延不绝,且呈现出自发性、实用性、乡土性、融合性等特征。

  乐平,首钢退休职工,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他的灯彩作品为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灯光机制于一体等特点。2008年来到平谷创业并开始收徒传艺。其中较为有名的是滨河街道的陈学军。

  陈学军,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开始学习灯彩制作,继承了师傅衣钵并发挥书画专长,做出的灯彩作品又具有精致美观、形体逼真、丰富多样等特点。

  平谷区灯彩他们共同努力下,频频走出平谷,走出国门,在多个大型活动中大放异彩。代表作品《虎虎生威》《孔雀》。

  17.曹氏风筝制作技艺

  据传,“曹氏风筝制作技艺”源于曹雪芹编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其制作过程涵盖“扎、糊、绘、放”四道工艺,是集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第二代金福忠(1885年—1978年),正黄旗人,曾主管皇宫中扎制风筝、描绘宫扇等扎彩事务。他把《南鹞北鸢考工志》书中难懂的语言和风筝口诀具体化使之更易理解;第三代关宝翔,祖上为内务府大臣刑部尚书,后拜金福忠为师学习风筝制作技艺;第四代罗焕文,十几岁起跟随师傅学习,他的风筝以精致、细腻著称;第四代李秀云(1949年),金海湖镇郭家屯村村民,她自幼喜爱美术,有绘画功底。2008年开始向罗焕文系统学习制作风筝,后逐渐形成自己特色,她的风筝作品具有图案绘制精美,设色艳而不俗等特点。

  曹氏风筝制作技艺在平谷域内的流布与发展是借鉴、融合不同文化而独具特色的结果;它不但因民俗文化的悠久而源远流长,而且因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各有千秋。

  18.毛猴制作技艺

  毛猴又叫半寸猢狲,起源于晚清,是北京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属于老北京民间绝活儿之一。因为其浑身披毛,长相、形态都酷似猴子,所以被称之为“毛猴”。

  毛猴制作主要材料为辛夷(玉兰花骨朵)和蝉蜕;制作过程包括,净壳、刷漆、分解、粘接、安活、布景、定妆、组装、封罩等十几道工序。

  平谷区兴谷街道崔保仓,他擅用夸张毛猴姿态,模拟人体动作及生活场景,再现平谷特有的民俗民风、市井文化,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人生百态。

  19.花馍制作技艺

  花馍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将民间美术融入面点艺术,也是具有平谷地域特色的一种传统面食。每逢重要节日、人生礼俗,家家都会做的一种传统面食。

  在平谷域内,获得群众认可度较高的代表性人物是平谷镇岳各庄村的“佟国华”,她的花馍制作技艺源于其祖母佟杨氏和母亲王秀芝,百年传承至今。

  花馍制作过程需用不同工具,再经搓、擀、剪、切、捏、揪、挑、压、拔、按等手法制作各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面上颜色为纯天然果蔬汁,代表着健康吉祥。

  代表作为“九桃一手”。

  20.景泰蓝制作技艺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特种金属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平谷区刘家店镇景泰蓝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邢红伟,平谷区刘家店镇刘家店村村民,师承米振雄大师,目前经营着“北京红伟景泰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公司目前运营状态良好,主营自己研发产品,其作品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复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

  代表作品:九龙玉佛盆。

  

【纠错】 【责任编辑: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