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考古专家为市民讲解圆明园翠扶楼遗址发掘成果。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昨天,25位市民受邀走进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考古现场,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探秘遗址新发现,领略考古的魅力。澹泊宁静附属建筑翠扶楼遗址首次揭开面纱。
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遗址景区,有一片搭起铁丝网和遮雨棚的区域,外面挂着的图板介绍:这里是一处考古工地,正在发掘新的历史遗迹。“澹泊宁静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可以想象一下,此处原来是座‘田’字形大殿。”考古工地旁,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当起讲解员,为到场市民解读。2020年起,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澹泊宁静遗址进行了三期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主体建筑“田字房”基址和皇家稻田遗址。“本年度,我们的发掘地点为澹泊宁静东部的附属建筑——翠扶楼遗址,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
走进发掘区,观众好奇地张望着揭露出的建筑基址。“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翠扶楼的正门,脚下自然摆放的几块石条,其实是建筑的台阶,被称为‘如意踏跺’。”经过铺满卵石散水的小路,穿过“走廊”,张中华带领众人走进“屋”内,他用刷子轻轻扫去地面上的泥土,一块块方形石砖露出来,有些地方微微泛红,他解释,这是火烧过的痕迹,推测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留下的,“可见当年火势猛烈,把柱子烧塌了,整个屋顶落在地面上,闷着灼烧了很长时间,不仅建筑内的石砖、石板,就连外围大块的石阶,都被烧得崩裂。”
目前,翠扶楼遗址西侧两间房屋的建筑基础结构已被完全揭露出来,考古工作者正在对翠扶楼东侧的建筑遗迹开展进一步发掘。张中华介绍,此次有个新发现:清代样式雷图档中所绘的翠扶楼东、西两侧建筑均为三间房屋的结构,而考古发掘结果证明,此处建筑为两间结构。根据史料记载,澹泊宁静周边曾种植大片皇家稻田,清代皇帝每年会来此举行亲耕仪式,察看农事农时。“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当时皇帝歇脚的一处楼阁。现在翠扶楼东侧建筑刚露头,随着遗址被整体发掘出来,我们将根据考古结果判断这处建筑在古代的具体功能。”
一堂生动的考古课,让现场观众直呼过瘾。市民高燕维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体验,“以前觉得考古挺神秘的,这次和孩子一起零距离参观考古全过程,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让我觉得古人的生活其实离我们很近。”
市考古研究院表示,今后将持续推动圆明园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展示传播,本年度的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预计持续至10月底,这期间,考古工地将全程向社会开放,市民可在工作时间围观考古现场。(记者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