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反映,感觉今年夏天蚊子变少了。昨天(14日),市疾控中心对此作出解释:事实上,今年蚊虫密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明显增加。市民没怎么“挨叮”,是因为高温天气致使蚊虫叮咬的频率下降了。不过,只要气温下降,较高密度的蚊虫仍会造成叮咬骚扰的危害,市民要做好防蚊工作。
6月初,本市经历了多次降水,为蚊子繁殖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制所对目前全市蚊虫密度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蚊虫密度相比去年同期明显增加。近期部分市民感觉蚊虫“少”了,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叮咬的几率降低了,这并不意味着蚊虫密度下降。
市疾控中心解释: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温度较高,特别是超出蚊虫适合活动的温度条件时,会出现“蚊虫叮咬减少”的现象。一般来说,蚊虫活动和叮咬比较活跃的温度为20℃至35℃,无论过高或过低,蚊虫活跃性都会明显下降,其叮咬人群的频率也相应下降。
每年5月至10月,市疾控中心都会进行蚊虫密度定期监测,历史监测表明每年7月至8月是北京地区蚊虫密度与叮咬高峰期。结合前期蚊虫监测结果,市疾控中心提示:如果高温天气条件解除,较高密度的蚊虫仍会造成一定的叮咬骚扰危害,市民仍需做好防蚊工作。(记者孙乐琪)
■防蚊小妙招
气候和环境是影响蚊子密度的主要因素,做好各类环境中水的管理能有效降低蚊子密度。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家中养花草、养鱼的水最好每7天更换一次;房屋前后如果有瓶瓶罐罐,应当翻倒放置或直接丢弃,避免积水;如需储水要盖好盖子,水体存放不超过7天。
(原标题:今夏蚊子变少了?市疾控回应:蚊虫密度不减反增 天太热,蚊子变“懒”了)
【纠错】 【责任编辑: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