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陈钟昊)“为人民建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新朝阳。”5月30日,在北京市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朝阳区专场上,朝阳区委书记文献这样说道。
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迎来建区65周年。65年来,从东郊区到中心城区,从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到现代化国际化城区,朝阳区实现了区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朝阳区亮马河。陈钟昊 摄
24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儿科门诊、亮马河1河2湖24桥成网红打卡地、270公里已建成绿道……这些仍在“生长”的数据正勾勒出朝阳区的“宜居”图景。文献表示,要竭尽全力让生活、居住在朝阳区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便利,享受到环境的优美。
在“宜业”和“宜商”方面,数据显示,朝阳区从业人员和注册经营主体均居全市首位,且平均每天有近百家企业在朝阳区注册;北京CBD在世界商务中心区吸引力指数排名全球第七、亚洲第二、全国第一。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黛说:“良好营商环境一直是朝阳区和CBD的金字招牌。”
目前,《朝阳区创业工作实施办法》、“一企一策”定制诉求解决方案、国际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等措施,让朝阳区成为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和“两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今年一季度,朝阳区新设外资企业87家,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家。
在教育领域,朝阳区不仅学校数量多、国际化师资规模大,素质教育、优质师资等“宜学”资源也十分突出;在旅游方面,朝阳区以文化艺术、时尚消费、优质品牌为特色,成为不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落脚和光顾的首选地,建设“宜游”之区有后发优势。
如今,朝阳区已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承载地、首都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地。文献表示,为人民建好“五宜”朝阳,就是要为人民建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新朝阳,把首都“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在朝阳区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