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拍摄的大鸨。(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记者赵旭)冬日的京郊,寒风呼呼,水泥路两侧的杨树叶子已几近落光。在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水南村附近,这条路由东向西,将约2平方公里、缀满秸秆茬的庄稼地一分为二。爱鸟志愿者郝建国一大早便来到路边做现场引导,他指引着手持长焦相机和望远镜的游客们,眺向远处的田地。
今年入冬后,这片农田再度迎来了特殊的“客人”。“这里飞来了三只大鸨,就住在地里,吸引了很多观鸟爱好者过来拍照。”45岁的郝建国说。
据了解,大鸨已连续六年冬季在北京安营扎寨。大鸨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易危物种,目前与大熊猫处于同一级别。这种鸟属于迁徙候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或半荒漠地区,也会在河流湖泊沿岸出现,以植物的嫩叶、嫩芽以及昆虫、蛙等为食。
“现在大鸨的数量不多,所以能见到大鸨,特别是在首都真是小概率事件,更何况还有三只!”资深观鸟爱好者郭耕难掩内心激动。
另一位观鸟爱好者李辉告诉记者,去年通州仅有两只大鸨现身。他对比当时拍的照片后推测,今年的三只大鸨中可能有去年那两只,今年又新增了一只。
11月27日,观鸟爱好者在北京市通州区的一处农田边上观看和拍摄大鸨。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远处的大鸨们,一只正在踱步,另外两只则静立田中,沐浴着暖阳。郝建国说,由于大鸨的警戒范围相对较大,观鸟者需要与它们保持一定距离,否则它们会受惊吓而飞走。
为给大鸨营造安静惬意的生活环境,北京园林绿化部门每天会安排人到田边监测大鸨的健康状态,还制作了30余条宣传标语,张贴在农田外的显眼位置,提醒市民避免对鸟类的惊扰、投喂等行为。
与此同时,像郝建国这样的爱鸟人士也自发组成志愿团队参与守护大鸨。“我们现在有200多名志愿者,每天至少有8人分成上下午两组来维持秩序、引导文明观鸟,并帮助做好现场疫情防控工作。”郝建国说。
“一人一个袋子。”观鸟结束后,10余名小学生在家长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有说有笑地捡起了农田边缘处被大风刮来的塑料袋等垃圾。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处长张志明介绍,随着候鸟秋冬迁徙高峰的到来,北京监测到的鸟类数量正逐步上升。除大鸨外,黑鹳、天鹅、鸳鸯、鸿雁等都会在北京过冬。鸟类专家表示,根据以往的监测报告及目前的监测数据分析,今冬京城候鸟约有300万只。
据了解,在2018年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时,北京就明确提出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在植物选择方面,北京除考虑景观和绿化效益外,还重视鸟类等动物取食和栖息的生态环境营建。同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持续推进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加强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并与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现有500多种野生鸟类,超过中国鸟种数量的三分之一。”张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