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侠克)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然而患病人群确诊时,大多对此疾病都没有太多知识储备。专家表示,需要意识到,卒中是可以预防和提前发现的,早期准确识别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警惕症状早识别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的、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病,可大致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据《中国卒中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卒中死亡率为149.49/10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带病生存的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已多达1300万。卒中已成为造成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赵性泉介绍,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若出现由血管原因导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少于24小时,就可以视为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即为脑梗死的危险征兆。
“若出现一侧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无力、头晕、视力障碍、意识障碍、口眼歪斜、行走不稳等症状,就必须警惕是否为脑卒中的前兆,需要立刻就医,不能拖延。”赵性泉说,“一旦发生卒中,患者和医生都需要争分夺秒。”
专家介绍,过度兴奋、冷暖温差较大、精神压力过大或过劳时,也比较容易发生脑卒中。
赵性泉介绍,如果患者血压高,发生卒中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可以先到二级或三级医院,对相应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同时需至少每半年复查一次。若出现特异性表现,疾病达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出现脑血管结构异常,建议患者直接到卒中专科医院或综合性三甲医院就诊。
尽早介入治疗 提早康复训练
受访专家介绍,颈动脉狭窄是造成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主任张东表示,有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容易造成脑血管堵塞。对此,内科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减低血液内血小板聚集,降低黏稠度。其次是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稳定斑块。
张东说,针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是移除阻塞、恢复通往大脑的血流,针对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术前用药方案。而对于出血性卒中,如果出血量比较少,可用内科方法来治疗,身体可自行吸收出血,缓解症状;如果出血量比较大,引起了昏迷、意识障碍等,有的情况下需要开颅手术,把里面的血块清除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脑卒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致残率高。受访专家认为,在由脑卒中引起的致残情况中,约40%是重度致残。循证医学证实,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一科副主任医师胡雪艳认为,卒中发病24小时后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胡雪艳说,卒中康复的目的是将患者的功能障碍恢复到正常或者最佳状态,尽可能让患者回归社会。康复训练应听从专业团队的意见,必须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否则不仅会阻碍恢复,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预防卒中后认知障碍 改善预后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卒中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患者预后的长期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其中,卒中后认知障碍就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它不仅会减少卒中患者的生存时间,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徐俊介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总体发病率高达80.97%,其中卒中后痴呆患者占32.05%。“临床循证发现,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恶化速度比卒中前要快。”徐俊说,“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因此,卒中后认知障碍应纳入脑卒中并发症治疗管理才更完整。”
专家介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视空间能力改变、语言功能下降及执行力变弱,有时还伴有性格情绪改变、精神行为异常,导致患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认知障碍”等同于痴呆,甚至将其与“阿尔茨海默病”混为一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卒中后认知障碍都会进展为痴呆,且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是可以预防并且可逆的。
“要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及延缓脑卒中进展,是预防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根本方法,包括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保持健康饮食,定期运动等。”徐俊说,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诊断除了有赖于临床表现,还可以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影像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防止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向血管性痴呆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