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主场馆之一,在2008年夏季奥运会期间承担体操、蹦床、手球比赛,残奥会承担轮椅篮球比赛。
根据冬奥会实际使用要求,国家体育馆进行了必要的改扩建工作,改造完成后的国家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为97836平方米。国家体育馆坚持“以体为本”可持续性理念贯穿场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赛时运营及赛后利用的全过程。
在本次改扩建过程中,国家体育馆坚持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作为竞技体操、蹦床、手球及残奥会轮椅篮球的主要比赛场馆。经过改造,将作为2022北京冬奥和冬残奥会比赛场馆,拥有一大一小两个冰场,增加了举办冰上赛事的功能,丰富了场馆奥运会赛后运营的业态。
在体育照明系统方面,除满足冬奥会冰球比赛、转播要求外,为了赛后运营的多样化需求,还预留了可承接高清转播级别的篮球、排球、网球、手球、羽毛球、体操、举重及马术比赛的一键式操作模式,同时还能结合音响、彩色灯光同步编程操作,渲染、调动冬奥赛场气氛,为运动员及摄像提供舒适专业的照明效果。
在服务保障观众视觉观赏感受方面,综合考虑目前场馆的结构承载情况,兼顾满足冬奥需求和赛后运营大型活动屋面吊挂荷载需求。采用目前冰球场地主流的四面主屏方案,主屏均采用曲面设计,极大的提升了各个方向观众的视觉体验。单面曲面主屏面积达36平方米,整体系统显示面积达16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一流的曲面高清斗屏系统。
国家体育馆在本次改扩建过程中也将“智慧场馆”的概念贯彻执行,国家体育馆智慧化之旅也遵循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路径与方法论,引入亚洲最大曲面斗屏、LED灯光,加入智能座椅、改善卫生间空间等。
关于我们的新名字“冰之帆”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来历,这次借由冬奥宣传这个重要契机我们对外举办的官方征集昵称工作受到了很多粉丝的热情支持。给我们提供了数千个名字,在其中“冰之帆”这个名字既符合场馆外貌、又代表粉丝赛后对国家体育馆这个魅力魔盒“再出发”后扬帆起航的美好祝愿,最终结合网友投票、专家评审选出了“冰之帆”这个小名。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运动员优先,充分践行“以运动员为中心”理念。比赛场馆和训练馆之间,最大限度减少运动员行走距离。更衣室配备充分考虑训练、比赛需求,除每支队伍有固定(14套)更衣室外,还配备赛时(4套)更衣室,固定更衣室选用可持续利用的装配式更衣室系统,以模块化建筑和装配式系统为技术手段,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为奥运会冰球运动员打造高品质、高舒适、高科技、可循环使用的更衣室空间。赛后,部分将作为奥运遗产保留(供参观和继续使用),部分将回收持续再利用,回收利用率在95%以上。
按照冬奥会要求,改造后的国家体育馆由2块冰面组成:竞赛馆及训练馆,冰面厚度满足冬奥会冰球比赛、冬残奥会残奥冰球比赛要求。
国家体育馆两块冰场共配置制冷剂为R449a的低温乙二醇螺杆制冰主机4台,该种制冷剂在兼顾性能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符合绿色奥运的理念;赛时制冰主机出水温度最低可调节为-20℃,以确保冰面温度可在-5℃~-7℃任意可调;制冰主机采用训练馆的一台制冰机兼做比赛馆的备用冷机,同理比赛馆的一台制冰机兼做训练馆备用,以确保赛时稳定性。冰场制冰系统采用间接冷却的方式,确保系统性能稳定,且运行节能环保。
一是在场馆冬奥会改造设计阶段,在确保满足冬奥会赛事运行需求的基础上,将赛后运营需求一并考虑,为场馆赛后运营预留设备设施条件,实现场馆可持续。
二是在改造设计、建设的同时,同步筹备赛后运营规划工作。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场馆赛后发展方向:
冬奥赛后,国家体育馆将打造国家级体育场馆品牌,国家体育馆未来将围绕主馆、副馆、新建冰球馆、南广场四大区域、六大空间运营,将以体育赛事为主,兼顾大型文化活动,吸引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落户,承接国内外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加大自创IP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运营培育;打造智慧场馆,注重科技应用,以“体育+文化+科技”的创新整合,丰富体育和文化内容,增加高科技的观赛、互动与消费体验。
冰球将作为国家体育馆未来长期发展的运动项目,将引进世界顶级冰球赛事,举办各类冰球培训、宣传冰球文化,致力于打造国内冰球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展现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冰球的魅力,成为冰球运动者的家园、冰球爱好者的乐园,助力中国冰球产业发展。
(监制:展鹏 杜文杰 记者:张骁 摄像:毕尚宏 编辑:刘品彤)